《橋》教學反思
本次教學,基本是沿用別人的設計,也是新的嘗試。在教完《橋》第一課時后,我反思了一下,覺得針對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來說,達成度還是很高的。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:
1、課中緊扣一個點展開教學
針對課文生字多的特點,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識字正音,牢記字形,練習書寫,結合語句理解字、詞的意思。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,讓學生掃除了學習障礙,學生就能順利進入文本、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了。
2、用好課文中的兩條線
《橋》一課有“橋”和環境描寫兩條交織并行的線索,貫穿全文始終。在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,我就抓住這兩條線展開教學。先對這些句子進行歸納整理,再通過概括小標題的方式,把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,一方面引導學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,另一方面初步了解環境描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。這樣教學,牽一發而動全身,既弄清了課文的情節脈絡,又滲透了語言表達,一舉兩得。
3、抓好三層讀,讀順課文。
在教學中,“自由讀”“聽示范讀”“選擇讀”三個層次的讀,任務明確,各有側重。“自由讀”是自我練習,為交流做準備;“聽示范讀”是同學間取長補短;“選擇讀”是交流自己的練習收獲,也是了解課文線索的需要。大多數學生在三次讀后都能做到讀通都順,對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。這為第二課時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作了鋪墊,也為領悟文章寫作特點、指導學生寫文章掃除了障礙。
雖然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,學生的發展也是顯而易見的,但由于我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,課堂調控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,所以感覺到還有很多地方不夠完善,特別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缺憾,需加以研究和改進:
1、要進一步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
教學時,為了引導學生概括好關于環境的三個小標題:洪水奔來、洪水咆哮、洪水退后,我花了很多功夫引導。學生雖然思維活躍,踴躍嘗試。但仍然耗時過多,效果不佳。究其原因是我未能依學定教,順情而導,死守自己的預設,不能根據生成變通。例如,學生將第一個小標題概括為“洪水來了”,我卻一定要引出“洪水奔來”;學生將第二個小標題概括為“洪水洶涌”,我卻硬要牽到心中想要的“洪水咆哮”才肯罷休。
2、要繼續探索“文意兼得”的教學策略
本課教學,我力求體現文意兼得,在理解內容,體會思想感情和領會表達方法及其作用、效果上下了一番功夫,特別在理解、概括內容的相關教學環節中滲透了領會表達方法的學習,雖然獲得了一定效果,但仍然存在令自己不滿意之處。
例如,“環境變化推動情節發展”這一訓練點,在第一課時總結小標題時僅是做了滲透,一帶而過,學生印象不夠深入。而高年級閱讀教學應該把“領會表達方法及其作用、效果”作為重中之重。所以,如何處理好理解、概括內容與領會表達方法之間的關系,如何運用恰當的方法、策略使學生不但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,而且領悟這樣表達的作用和效果,是我需要繼續研究、重點思考的問題和方向。
3、還要更好地把握學情
教學中,我發現學生雖然能初步感知老漢的形象,但由于生活經驗的緣故,對黨員、黨支部書記等特定身份還不夠了解,這對理解文本和感受人物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。如,老漢為什么早早來到橋前卻不逃生,他為什么非得讓自己的兒子排到隊伍的最后等問題,必須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。教學前,我雖然對這一學情已經做了分析,但沒有給予充分的解決。所以我想,如果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一些黨員干部的資料或事跡,或者結合時事,了解一些現代生活中的黨員先鋒模范形象,那么課堂上學生會更深入地走進人物內心,會更好地與作者、文中人物產生共鳴。
成敗得失是人生常態,也是教學常態。只要我們善于總結、善于反思、善于改進,成功和缺憾都是收獲。經驗也是在成功和缺憾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