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屆蘇州市高三上學期暑期質量檢測語文試題
一、現代文閱讀(35分)
(一)現代文閱讀I(本題共5小題,19分)
提示:
請點此下載試卷及答案
材料一:
正是從《詩經》的許多具體作品中,后人歸納出了所謂“賦、比、興”的美學原則,影響達兩千余年之久。最著名、流行最廣的是朱熹對這一原則的解釋:“賦者,敷也,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。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興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。”古人和今人對此又有頗為繁多的說明。因為“賦”比較單純和清楚,便大都集中在比興問題的討論上。因為所謂“比興”與如何表現情感才能成為藝術這一根本問題有關。
中國文學(包括詩與散文)以抒情勝,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發表現都能成為藝術。主觀情感必須客觀化,必須與特定的想象、理解相結合統一,才能構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藝術作品,產生相應的感染效果。所謂“比興”正是這種使情感與想象、理解相結合而得到客觀化的具體途徑。
《文心雕龍》說:“比者,附也;興者,起也”;“起情故興體以立,附理故比例以生”。鐘嶸《詩品》說:“言有盡而意無窮,興也;因物喻志,比也。”實際上,“比”“興”經常連在一起,很難絕對區分。“比興”都是通過外物、景象而抒發、寄托、表現、傳達情感和觀念,這樣才能使主觀情感與想象、理解結合聯系在一起,而得到客觀化、對象化,構成既有理知不自覺地干預而又飽含情感的藝術形象。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,而染上一層情感色彩;情感也不再是個人主觀的情緒自身,而成為融合了一定理解、想象后的客觀形象。這樣,也就使文學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擬,也不是主觀情感的任意發泄,更不是只訴諸概念的理性認識;相反,它成為非概念所能窮盡,非認識所能囊括,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藝術形象和文學語言。王夫之說:“《小雅·鶴鳴》之詩,全用比體,不道破一句。”(《姜齋詩話》)所謂“不道破一句”,一直是中國美學重要標準之一。司空圖《詩品》所謂“不著一字,盡得風流”、嚴羽《滄浪詩話》所謂“羚羊掛角,無跡可求”等等,都是指的這種非概念所能窮盡、非認識所能囊括的藝術審美特征。這種特征正是通過“比興”途徑將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合而為一的產物!对娊洝吩谶@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,從而成為百代不祧之祖。明代李東陽說:“所謂比與興者,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。蓋正言直述,則易于窮盡,而難于感發。惟有所寓托,形容摹寫,反復諷詠以俟人之自得,言有盡而意無窮,則神爽飛動、手舞足蹈而不自覺,此詩之所以寄情思而壯實也(《懷麓堂詩話》)”。
這比較集中而清楚地說明了“比興”對詩(藝術)的重要性所在,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、想象、理解的綜合統一體。“托物寓情”“神爽飛動”勝于“正言直述”,因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認識而言盡意盡。即使是對情感的“正言直述”,也常?梢猿蔀橐环N概念認識而并不起感染作用,“啊,我多么悲哀喲”,并不成其為詩,反而只是概念。直接表達情感也需要在“比興”中才能有審美效果。所以后代有所謂“以景結情”、所謂“以樂景寫哀、以哀景寫樂,倍增其哀樂”(《姜齋詩話》)等等理論,就都是沿著這條線索而來的。
(選自李澤厚《美的歷程》)
材料二:
中國古人討論詩歌時常提及的“比興”不僅是詩歌的創作手法,也是對審美思維方式的一種表述,比興思維在審美想象的作用下實現物我交互,四時萬物在激發人的情感的同時,又成為情感的寄托,物我相照,貫通交融。比興思維不同于理性判斷,它遵循“類”的規律和原則,實現物與物、情與物的聯結。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物象都可起興,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聯系到他物,起興之物象和所詠之物象兩者間存在著廣泛的聯系。但這樣的聯系并不是隨意的,而是必須遵循“類”的原則,這一原則在比興思維中有兩方面的體現。
其一,主體基于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,將此物與彼物聯系在一起,此為以物喻物的基礎。其二,兩個事物雖然各不相同,甚至差異巨大,但是都具有能夠與主體的某種情意產生共鳴的屬性。這種屬性是將物與情聯系起來的關鍵,也是“取譬引類”與以類比邏輯為特征的理性思維之間的重要區別。如作為“歲寒三友”的松、竹、梅,在形貌上相去甚遠,并沒有相似性特征。但是,由于松樹歲寒不凋、翠竹經冬不衰、梅花凌寒獨放,三者共同擁有的耐寒屬性與主體高潔堅韌的情志產生共鳴,因此使其成為人們聯類謳歌、表情達意的對象。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基于比興思維展開的類比聯想,是審美意象動態生成的一種表現。中國文化自古就有將天地萬物視為一體的認識傳統,在這個渾然為一的系統之中,物與物、物與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,而是強調彼此間的互相感應、轉換與影響。
(選自何琪琦《論審美意象生成的心理過程》)
1.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,正確的一項是( 。3分)
A.朱熹從《詩經》中歸納出的“比興”原則與詩歌抒情的根本問題密切相關,歷來討論頗多。
B.中國文學能以抒情取勝,主要歸功于“比興”手法的恰當使用,“賦”的作用則微乎其微。
C.“歲寒三友”形貌上不相類,卻因耐寒的共同屬性與主體高潔堅韌的情志產生共鳴而被聯類贊美。
D.在詩歌創作中遵循“類”的原則不是對事物之間相似性的感知,而是有情感共鳴的“取譬引類”。
2.根據材料的內容,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( 。3分)
A.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藝術形象不是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擬,不是主觀情感的任意發泄,也反對訴諸理性認識。
1/5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